• Dirks Theatre is a theatre company passionates to creative theatre performance by collaborating with artists across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cross-cultural heritage. Our works focus on three major areas including performer's training pedagogy, stage productions, community engagement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collaborations.

    Dirks Theatre卓劇場

  • 我們致力於提供多元化的戲劇訓練、舞台製作及社區參與活動,促進文化交流與藝術合作。我們的團隊將專業與熱情結合,為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創造出獨特的表演體驗。 我們的服務 Dirks Theatre is a theatre company passionates to creative theatre performance by collaborating with artists across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cross-cultural heritage. Our works focus on three major areas including performer's training, stage productions, community engagement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collaborations. We believe in theatre as a practice, emphasis on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atre space and the daily human experiences. Through interrogating the performative body and imagination, rediscover the poetry in life, and to enhance the abilities in transforming such sensitivity and creativity into the theatrical space.

    Our vision

    We believe in theatre as a practice, emphasis on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atre space and the daily human experiences. Through interrogating the performative body and imagination, rediscover the poetry in life, and to enhance the abilities in transforming such sensitivity and creativity into the theatrical space.
  • Five streams of Dirks Theatre

    Interested parties are welcome to contact us for inquires or collaborations

    email: dirkstheatre@gmail.com

    Section image

    Stage Productions and collaborative creations

    Section imag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Research, Lab and Theatre Workshops

    Section image

    People and Community

    Section image

    Cultural exchanges platforms

    Section image

    Archive and magazine

  • The Co-Artistic Directors

    Section image

    Co-artistic Director Wu May Bo
    聯合藝術總監 胡美寶

     

    香港與澳門「卓劇場」聯合藝術總監

    演員、劇場形體構作、戲劇導師。曾於美國、英國香港等地修讀表課程。演出品曾在美國、英國、日本、韓國、葡萄牙、斯洛文尼亞、臺灣、上海、香港及澳門等地上演。

     

    皇家倫敦大學中央演講及戲劇學院Movement Studies (現改名為Movement: Directing and Teaching) 碩士。

    主要研究及經驗包括Psychophysical training、Movement dramaturgy、Collaborative devising與Movement in production。

     

    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及英國利茲大學頒受「志奮領獎學金」修讀英國利茲大學「表演及文化研究」碩士,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校藝術(榮譽)學士。校內曾獲「傑出學生獎」、「婦女協會獎學金」及「尤德爵士獎學金」。2005年到2008年期間於澳門演藝學院教授表 演、默劇、形體及青少年課程。2013到2014年期間於澳門大學教授戲劇課程。2020 - 2023 年策劃了為期三年的「身體文化傳繹 : 系統、劇場創作與當代表演訓練方法」實踐研究計劃。

     

    導演作品包括:《流瑩》〔愛在陽光明媚的那一天〕、《快樂共和國1.0》、澳門城市藝穗節《懸空一念:五章遊走於裝置的表演》、《虛域》(聯合導演:第28屆澳門藝術節))、《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聯合導演)、《電梯的鑰匙》(澳門文化中心2014開箱作業首演及「第七屆台北藝穗節)重演)《Becoming Slyvia Plath》(Incheon Art Platform Artist 3-month Residency) 、《髒爪 或 如何拍一部了不起的記錄片》《拳難.拳難》「第一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得獎作品讀劇展演、《我故事音樂劇(聯合導演)、夕陽事兒》(「第二屆香港藝穗民化節」重演及澳門文化中心「開箱作業2012」)、《植夢的愛麗思》(香港「超連結牛棚實驗劇場節2009」)、澳門城市藝穗節《境遷》、《親密怪談》、《花事未了》、《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青少年結業演出《一堆逼逼貢》、第六屆「國際戲劇與教育聯盟」《活‧地‧尋》、University of Leeds Bretton Festival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karma…'。

     

    形體編作包括《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克隆極樂》(第二十五屆澳門藝術節)、《電梯的鑰匙》、《四川好女人》、《又一好人》(第23屆澳門藝術節)、倫敦大學中央演講及戲劇學院'Captain of the Kopenick'、英國薩賽克斯大學East15 Acting School 'La Ronde'等。倫敦大學中央演講及戲劇學院“Captain of the Kopenick”(愛丁堡藝術節)、英國薩賽克斯大學East15 Acting School畢業作品“La Ronde”、“Passing-Out Parade”、“Earthquake in London”、“Looking for JJ”、新加坡platform65製作“aWake!”…’ 。

     

    劇團製作和演出簡列包括:《病歷編號:XXXX》(第卅四屆澳門藝術節)、《暴風雨》、《萬大事有 UFO》、《給下一個(虛擬)盛世的備忘錄2.0》(第卅三屆澳門藝術節)、《一堂課.澳門》、Oleanna》、《卡桑德拉/表象終結之世界》、《叢前黑夜》(第廿九屆澳門藝術節)、《異鄉記 Holy Crab!》、《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Heavy Metal Girls》、《哥本哈根》(重演)、《長夜漫漫路迢迢》(第廿四屆澳門藝術節)、《空流》( 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劃「出走海岸線」)、《玩.風景》(點象藝術協會 —— 2012歐洲文化首都巡迴之旅)、《NUCHIGUSUI》(日本沖繩KIJIMUNA FESTA 2012)、《葉子片片》藝術駐校及社區計劃 、《日出(革新版)》(香港「進劇場」與澳門文化中心之「駐場藝術家計劃」)、《女侍/侍女》、《格子爬格子》、《仙蛇驚夢》、《尋找小王子》、《綠野仙蹤》、《小小小紅帽》、《家》、《高加索灰欄記》、‘The Lesson’、 《人、椅、龜 —— 一個關於文化的思維的冥想》、《屠殺者》、 ‘A Letter to Student Revolutionary’、 ‘Suburbia’、 ‘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 really trying’、 ‘The Miser’ 、《情敵》、《強迫的婚姻》等。

     

     

    翻譯作品包括:

    《流瑩》〔愛在陽光明媚的那一天〕Arlington [a love story]

    《尋.常》The Normal

    《遠方之歌》Song from Far Away

    《平行異數》A Number

    《叢前黑夜》Night Just Before the Forests

    《虛域》The Nether

    《安妮法蘭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

    《萬大事有UFO》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吝嗇鬼》The Miser

     

     

    Section image

    Co-artistic Director Ip Ka Man

    聯合藝術總監 葉嘉文

    於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攻讀“MA in Performance Making”課程。早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獲(一級榮譽)藝術學士學位,並於校內獲頒「傑出演員獎」、「毛俊輝獎學金」,以及兩度獲獎學金赴北京及上海作戲劇交流。

    畢業後更先後參與由Eugenio Barba、Philip Gaulier、David Glass及Wlodzimierz Staniewski等著名劇場導演及表演訓練導師所主持之工作坊,以持續在劇場方面的深造。

    2002至2010年間任教於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主要教授「表演」、「默劇」、「發聲與演講」以及「青少年戲劇」等課程。期間亦為「澳門青年劇團」團員,負責劇團團員之恆常訓練及演出工作。曾於2005至2007年間兼任戲劇學校校長一職。

    導演作品有:《異鄉記 Holy Crab!》(2017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虛域》(第廿八屆澳門藝術節)、《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Heavy Metal Girls》(2016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Voice of Temptation 音樂會》、《人在她城》(聯合導演,第廿六屆澳門藝術節)、《我城故事音樂劇》(聯合導演)、《克隆極樂》(第廿五屆澳門藝術節)、《人在她城》(澳門文化中心「2014 開箱作業」)、《美麗新世界》、《幹掉她》(選段,亞洲劇場大師班──郭慶亮導演工作坊結業演出《4 x 4》)、《告別:身體十六章》(助理導演,新加坡戲劇盒及第廿四屆澳門藝術節聯合製作)、《識法森林》偶劇學校巡迴演出、《空流》(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劃「出走海岸線」)、《又一好人》(第廿三屆澳門藝術節)、《境遷》(第十一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四川好女人》(天邊外(澳門)劇場)、《安妮法蘭日記》、《萬大事有UFO》(澳門四大專院校戲劇聯演2007、中國「第一屆校園戲劇節」)及《打字員》。

    演出作品有:《一堂課.澳門》、《奧利安娜》(2018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叢前黑夜》(第廿九屆澳門藝術節)、《異鄉記 Holy Crab!》(2017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虛域》(第廿八屆澳門藝術節)、《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午睡》(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電梯的鑰匙》(澳門文化中心「2013 開箱作業」首演、第七屆臺北藝穗節及第十八屆首爾藝穗節重演)、《夕陽事兒》(第二屆香港藝穗民化節重演)、《大世界娛樂場》(澳門「足跡」)、《空流》(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劃「出走海岸線」)、《玩.風景》(點象藝術協會﹣2012 歐洲文化首都巡迴之旅)、《NUCHIGUSUI》(日本沖繩KIJIMUNA FESTA 2012)、《哥本哈根》(天邊外(澳門)劇場首演及小城實驗劇團重演)、《境遷》(第十一屆澳門城市藝穗節)、《73A》(倫敦「真心劇團」)、《Square One》(倫敦“Misrule Theatre”)、《親密怪談》、《蝦碌旅遊預警》、《竹藪中》、《武松打蚊》、《天琴傳說》、《動物園的故事》、《日出(革新版)》(香港「進劇場」與澳門文化中心之「駐場藝術家計劃」)、《找個人和我上火星》(澳門首演、台灣「第七屆華文戲劇節」重演)、《少年十五二十時》(香港「第六屆華文戲劇節」)、《留守太平間》、《有客到》、《月映寒松》、《小城風光》及《玻璃動物園》(澳門「第四屆華文戲劇節」)。

    參與監製作品有:《克隆極樂》(第廿五屆澳門藝術節)、《人在她城》(澳門文化中心「2014開箱作業」及第廿六屆澳門藝術節)、《美麗新世界》、《夕陽事兒》(澳門文化中心「2012開箱作業」首演及第二屆香港藝穗民化節重演)、《識法森林》偶劇學校巡迴演出、《電梯的鑰匙》(澳門文化中心「2013開箱作業」首演、第七屆臺北藝穗節及第十八屆首爾藝穗節重演)、《活.地.尋》(國際教育戲劇研討會第六屆會議參演劇目)及《上海屋簷下》(第十八屆澳門藝術節)。

    音樂及音響設計作品有:《她和她》(曉角話劇研進社)、《花與劍》、《備忘錄》、《一堆迫迫貢(伊甸補充包)》、《像的消失》及《萬大事有UFO》等。